close

中國時報  2007.02.01
禮義之邦,快樂之島

高希均


   台灣社會的沈淪,台灣經濟的衰落,台灣政治的腐敗,已是不爭的事實。最使人忿忿不平的是:這個島上有這麼多心地善良的人民、這麼多認真工作的人民、這麼多樂於分享的人民;他們就幾乎無能為力地在沈淪、衰落、腐敗的大浪濤之中被吞噬了。如果用八○/二○原則來反問:怎麼八○%的好人會被二○%的人弄得束手無策?

   台灣在「軟性實力」領域,大有可為;在商業世界中,隨著中國的崛起,除了高科技這一塊,台灣已變成一個可有可無之地。以「邊緣化」來形容台灣處境,正如一位企業家所說:「台灣從未占有過樞紐的地位。」他在提醒大家:邊緣化不一直就是台灣的宿命?

   雪上加霜的是因為政策空轉與兩岸三通僵持,在台外商已一再表達嚴重的失望。去年十二月《遠見》雜誌的「外商大調查」中就有怵目驚心的發現:八十五.一%認為大陸最具投資吸引力,六十四.六%希望兩岸直航。台灣需要重新定位的再生;但不能靠購買軍火,來對抗對岸;不能靠製造仇恨,來激化內鬥;不能靠製造「事件」,引起國際重視。

   去年英國萊斯特大學的一項調查指出:在一七八國家和地區中,全球最快樂的三個國家是丹麥、瑞士、奧地利;美國名列二十三,台灣是六十八名,中國大陸為第八十二名,日本則落後在九十名。一項國內調查也指出:台灣男性中有三分之一不快樂,女性也近三成。經濟學家早就承認:所得增加並不等於快樂增加;甚至也承認:金錢可以購買財貨、休閒、甚至大部分的健康,但不能購買到「完全的快樂」。

   如果台灣不夜郎自大,大家就會同意:我們沒有本領能夠變成一個大國,但我們或許有可能的本領變成禮義之邦;我們沒有實力能夠變成一個強國,但我們或許有實力變成快樂之島;我們沒有條件能夠「獨立建國」,但我們或許有可能的條件變成幸福之地。

   這樣的認知與嚮往,當然要有二大條件的配合:一、政府施政的優先次序要徹底調整;二、民間的思維與行為也要徹底調整。

   近年來我不斷提倡哈佛大學奈伊(Joseph Nye)教授的軟性實力與硬性實力的概念,這個概念可以完全用在台灣社會最迫切需要的這個大轉型上。最重要的第一步是中央政府要勇敢地把提升硬性實力的財源(如武器購買),移轉到軟性實力的提升(如教育及環保)。當台灣的人民在追求禮義、快樂、幸福之際,仍然會面臨一個無可逃避的現實問題:如何面對大陸:統乎?獨乎?維持現狀乎?

   一月二十二日的美國《時代》雜誌以「中國世紀」為封面專題,指出「中國早已是一個商業大國,現在要變成世界舞台上另一超強」。去年十月下旬訪台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謝林(Thomas Schelling)在會晤過陳水扁總統
後,公開指出:「台灣應完全開放與中國的經貿互動,雙方的互動愈多,依賴愈深,台灣的危機將愈小。……二邊關係愈密切,中國愈不會用暴力破壞這個關係,所以我完全支持開放,政府應該非常開放,讓中國去擔心是否過於依賴台灣的貿易。」

   可惜的是,以目前政治上的肅殺,台灣既不可能產生真正的英雄,也不可能產生大政治家,更不可能產生大思想家;但是,台灣太迫切需要讓common sense抬頭,讓common sense變成主流。Common sense就
是普羅大眾-無數的你與我-的普遍看法。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民的common sense,就是寧可放棄追逐大國、強國、「獨立建國」之夢,讓這片土地變成禮義之邦、快樂之島、幸福之地。

   二○○八年要競選總統的各黨候選人,有沒有聽到這種卑微的聲音?

   (作者為經濟學教授,遠見雜誌創辦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美女老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