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圖書館借了"手釀"這本書,對於手釀感到無比好奇! 昨天要去新莊拜訪客戶,想利用坐公車時順道再借一本書看看,打發車上的時間, 就挑了新谷弘實的腸道健康法,書內也是提到菌, 所以我認為釀作食物有極大可為,週遭許多女性友人有排便的困難,皮膚顯的黑乾黯沉, 黑斑黃斑,此時擦什麼保養品都是多餘的,無效啦,我歸個結論
首先信上帝,心靈平靜安穩.
其二,吃簡樸以 穀物豆類為主占8份之5份;蔬果占8份之2份; 紅肉魚類占8份之1份
牙齒32顆比例對照(臼齒20顆,門齒8顆,犬齒4顆),按照造物主對人類的設計. 聖經是一本寶書喔.
創1:29 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
轉貼網路文章:
自製味噌 3小時完工
大豆是味噌的基礎材料,先準備1公斤的北海道上等大豆,將大豆泡浸24小時變軟後。翌日,用大火將大豆煮到熟軟,再用麵棒或壓碎棒均勻壓碎。另外,準備1公斤的乾燥麴菌米,以500公克的鹽拌勻,分3、4次與煮熟壓碎的大豆拌在一起。差不多後,用力捏成一個個大圓球狀,把多餘的空氣全部擠出來。
把一顆顆的味噌圓球,排放入事先洗淨、擦過鹽粉的釀製筒內,再用手使勁壓平直到沒有任何空隙,排出空氣的主要目地是避免長達半年的發酵過程長霉。然後,用擦過鹽粉的保鮮膜蓋住最外層,並拿兩個洗淨擦過鹽粉的空盤子壓在上面,以盤子的重力讓味噌隨著時間醞釀,把多餘的空氣排放出來。
做一次味噌的時間,過程只要花3小時,但要讓味噌散發出自然的香味,則最少要等半年的時間。選擇空氣中塵菌較少的秋冬季節釀味噌,可減少味噌發酵時發霉變味。
日本人的家庭裡,通常都有釀製酒品、味噌的收納庫--床下。做好的味噌,就是放在溫度不易變化、一年四季常保陰涼的床下發酵。
味噌湯多種 鹹甘不一樣
日本的味噌湯有很多種:東北人冬天喜歡喝加了酒渣的鹹鮭味噌湯,還喜歡芋頭盛產時在戶外舉行「味噌芋頭湯祭」;關東地帶的人喜歡帶甘味的味噌;吃重鹹的關西人,味噌比較鹹。不過味道濃重的味噌跟豬肉很合,年輕的日本上班族就很喜歡喝味噌湯加了豬肉片、牛蒡、蒟蒻的「豚汁」。
生性勤儉的老日本人,在戰爭物資缺乏的時期,都只能吃雜穀飯配青菜味噌湯,因此,當時日本人家裡,只要女人會做味噌,三餐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半了。雖然離自給自足的生活還很遠,但想到連我這個外國媳婦都學會了,要實踐昭和30年代的生活方式,其實已經不是什麼大難事了。
日本人的飲食習慣中,大豆占很重要的地位,據說多食大豆也是日本長壽的原因。除了味噌、納豆是日本人長壽食品,最近日本也流行喝豆漿。還有不少健康食品公司,推出豆渣餅乾、豆漿起司蛋糕等低卡洛里的食品。
豆渣饅頭 無蝶庵名產
說到做豆漿,從小就喜歡喝豆漿的我,到日本後很想念台灣的豆漿,有一次趁回台北之際,花了4千元買了豆漿自動調製機。結果還沒做幾次,那個豆漿調製機就壞了!
為了喝生鮮的豆漿,一度每天早上到附近豆腐店買豆漿喝,但因為 1公升就要花費約2百圓,讓我決定學會做豆漿。
在老媽國際電話的指導下,我到淺草的合羽橋料理道具店買了個大過濾斗,然後到秋葉原買打果機。現在豆漿幾乎常出現在無蝶家的早餐,煮完豆漿剩下的豆渣,在經過多次失敗的經驗後,做出來的豆渣饅頭已經變成無蝶庵的名產。
特別是冬日低溫發酵的豆渣饅碩,吃起來像蛋糕與麵包的「混血兒」,有一種說不上來的風味。因為味道實在太好了,我還會把它變化成包子及花卷,做成不一樣的麵食。無蝶庵只要有客人來,豆渣包子、豆渣饅頭就成了送客的伴手禮。
聽說住在附近的共產黨籍女市議員伊藤,自從由家庭主婦投入政治活動後,因不能適應政治人際關係及壓力,傳出憂鬱症。某日下午,無蝶特地請伊藤夫婦來家裡小坐,並準備剛出爐的豆渣花卷配上茶,結果,伊藤夫婦把它們吃個精光不說,還直說:「真是太好吃了,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麵包,吃了這些麵包,我覺得心情好多了。」
伊藤太太說豆渣花卷好吃,我們也高興地把整籠花卷都讓他們帶回家。吃了豆渣花卷後,病情好起來的伊藤市議員,隔天還特地請親戚由故鄉岩手縣寄來珍貴的「老海鼠」及大吟釀銘酒,專程親自送到無蝶庵當謝禮。 (洪金珠寄自日本)
--本文見於中時居家周報96.4.13
另一個做法 : 酒麴含有米麴和酵母菌.